[摘要] “韩国城镇化的特色是新城开发”,韩国土地住宅研究院院长李仁根4月18日在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开放性对话“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上表示。
“韩国城镇化的特色是新城开发”,韩国土地住宅研究院院长李仁根4月18日在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开放性对话“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上表示。
李仁根表示,韩国的新城镇将可持续化发展作为重点,包括绿化、交通等问题都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范围。
他还称,在大城市周围开发的新城镇能够解决住宅市场上的压力,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改善环境,绿化面积,改善基础设施,对工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2015年4月17-19日,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我想把这个问题先提给韩国的李先生,你研究很多亚洲的城市,从你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在城市建设当中用地问题上现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你先帮我们把问题抛出来,我们下面再接着探讨一下。
李仁根:感谢您,韩国人在这方面也有着类似的经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中国相比韩国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我们在60年代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因此我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城镇化和发展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未来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尽管您刚才已经介绍过我了,我还想向观众朋友们再介绍一下我个人的背景,我来自韩国土地住宅公社,这是一个国有企业,92年成立的,它其实包含了两个小分部。一个是土地发展,一个是住宅发展。但是在5年前两个部分合并了,成为了土地住宅公而,建成LH。我们投入了1700亿的资金用来开发住宅,开发了80万建设住宅,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且予以落实。开发了大量的韩国住宅,这一张图展示了韩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蓝线是城镇率,在60年代韩国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家,逐渐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以及城镇化进程,城镇率在60年代大概是在40%左右,但是90年代已经超过了80%,所以每年上升1.4%左右。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在60年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极大地成功,由于城镇化以及经济增长,国家越来越富饶,人均收入日均已超过35美元,韩国可以说是城镇化率高的国家之一。韩国城镇化的特色是新城开发,这张图就给大家展示一下新城镇开发的历史,60—70年代我们建设了许多基于工业的新城镇,围绕工业为核心展开的,但是在70年代住房短缺开始正确一个问题,在首都城市尤甚,所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了一系列的卫星城,围绕着首尔,目的是为进城务工人口提供更加充足的住房资源。在2000年后我们又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新城,为了平衡的发展状况。这张展示的是首尔城区的扩张,红色是60年代初的首尔城的面积,非常小。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面积已经没有办法支持200万人生活工作的需求,人口在短短的时间内从200万增长到了1000万,因此出现了住房短缺,于是我们将城区进行了扩张建设。在70年代中期的时候进行了橙色地区的扩建,接下来是蓝色地区的扩建。深蓝色大概是在85年左右进行的扩建,这样的一个扩张是基于土地调整计划的,基本的概念是这样的。韩国政府所有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土地是私有的,这张展示的是土地调整政策的概念,我们的土地资源也是比较紧缺的,有的时候完全没有可以用于开发的土地资源,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基础设施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土地调整是基于土地交换的概念。它基于一个土地用途的交换,用于建设许多的基础设施,比如公园、学校、绿化、水资源等用途,在进行土地用途的调整之后,原有的土地所有者会得到一定的补偿。但是这些土地调整用途之后可以带来大量的,这是江南地区的图示。在经过了发展之后,通过我们这个土地用途调整政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实现了大大的现代化。土地调整政策的优势就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发展,原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分享开发和发展带来的,但是它会涉及到一些时效上的问题,因为政府需要和土地所有者进行沟通,我们再来看一下土地价格指数。它展示的是韩国土地价格的变化,绿线是商用地的价格,中间的是平均价格,在大型城市土地价格的增长非常激烈,这是由于开发的需求。它的增值达到了1000倍以上,政府也因此调整了开发政策,这个趋势的背景就是公共领域而非私有领域的开发,这张展示的是公共管理发展,通过我们土地住宅公社的政策实现的。我们会与土地所有者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协议,为他们提供补偿方案,政府需要一个有效、高效的解决方案来体住宅解决与之伴随的问题。
这边就是一个公共区域管理的案例,这张也展示了首尔附近一个地区的变化,土地住宅公社买下了这块土地,把它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现在这些城市住有大量的人口,达到20万之多。公共管理开发公有区域可以获得与开发随之而来的利润,并且与土地所有者进行一个分享。开发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提高宜居性。通过中央政府的法律与政策支持,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伴随发展而来的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居民和土地所有者可能会有所不满,同时公众也会批评新城区的规划,因为新城区占用了农用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现象。因此对于新城区民众是有批评意见的。这张展示的是首尔周边的新城区,都是公有领域开发管理的,离首尔距离很近。蓝色的区域现在仍在开发当中,城镇化效率较低,在2000年之后的新城镇与之前开发的新城相比就有许多的优势,他们的密度较低,绿化面积更大,更为整洁,还使用了一些比较时兴的概念。在规划层面和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核心重点,社会、经济、环境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包括小面积和大面积的住宅,应该同时存在,搭配组合。同时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够在步行范围内工作,同时还有一定量的绿化区域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韩国的新城镇将可持续化发展作为重点,包括绿化、交通等等问题都将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范围。在大城市周围开发的新城镇能够解决住宅市场上的压力,改善环境,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绿化面积,改善基础设施。对工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我希望韩国的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帮助中国更好地开发新城镇。
谢谢。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很关心的问题,刚才我们谈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涉及到一个什么呢?我们的城镇要扩张,所以我们要向外面要地,我们今天这一个多谈的都是左右为难的问题。刚才我和韩国的李先生抛的问题,我们内部空间上必须要往前,不可能无限制扩大用地。我们有些专家讲,学日本,走紧凑城市的这样一条道路。而且我们在我们的城市内部的用地结构上,现在非常不合理,尽管可能陈总你现在觉得你的地不够,现在我们城镇用地在房地产工业用地方面是大量地用,反而我们的工业用地这一方面很紧。我想再请教一下韩国的李先生,你对中国城镇紧凑用地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我们这个时间段还有8的时间,你简短给我们一点建议。
李仁根:您问的问题,我们内部土地的挖掘使用,我补充一下。
城市的土地用地的确是非常有限,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想一下,都市地区基本的立足点。对城市来说它其实是一种生命体,我们可以这么来看,有些城市还在成长过程当中,有的城市已经处于走下坡路的生命周期阶段,取决于它的环境或者它处在整个经济周期当中的哪一个阶段。每个城市是不同的,因此你必须要紧随这样的一种变化。现在我们的世界无时无刻地在发生着变化,我想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化,而是快速、复杂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角色也要转换,城市的角色也要转换,有的城市是工业化的城市,在30年以后它变成了文化之都或者是教育之都,因此城市本身作为一个生命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变化是有不同方向的,从法律法规上来讲它需要灵活,否则就无法跟上变化的节奏。因此我认为应该有比较灵活的法律法规和流程来应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你需要一些土地,比如说一些居民区的土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现有的区块,新城或者新开发的地段相对来说解决起来还容易一些,尽管和当地的原有居民要进行一些谈判,比较复杂,但是我们要尽量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来优化它,这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现有城市的活力。为了更好地鼓励城市的居民来变化,也就是跟随着城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政府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当地居民的需求也要耐心地倾听,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当地居民他们的心声,这一点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