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几十年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怎么办?居民抱怨的同时是否需要自省?居委会在其中又该担任什么角色?居民自治的成功经验如何推广?
几十年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怎么办?居民抱怨的同时是否需要自省?居委会在其中又该担任什么角色?居民自治的成功经验如何推广?政府部门应如何加强引导?昨日上午,佛山日报“社区议事厅”新一期开档,邀请老社区居民、居委会、居民自治小组、相关部门等代表齐聚禅城铂顿城“吴氏小铺”,一边品茶一边倾偈,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找寻破解老房子维修难的路子。
焦点1、来牵头搞物业维修?
禅城圣堂二街15号外墙批荡剥落问题仍未找到解决办法;同济新村的老房子也顽疾难愈;“工程师楼”维修费用仍无法凑齐……昨日10时,祖庙附近路段的“北帝诞”巡游正热闹进行中,齐聚铂顿城“吴氏小铺”的老房子居民代表们却无暇顾及窗外的热闹,正为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旧小区维修难问题愁眉不展。
“现时同济新村的楼房已岌岌可危,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时候材料不结实,现在房子中连钉个钉子都不敢。”业主梁桂珍在近年一直受到外墙批荡脱落问题的困扰,“街坊居住在里面也十分担忧。五成以上街坊不赞成维修外墙,大多人希望将旧楼推倒重建。”
对此,住建部门代表建议,首先对房屋进行鉴定,若证实属于危房,相关部门会对房屋维修提供技术等支持。
梁姨十分认同此建议,她表示,同济新村没有物管也没有业主委员会,希望居委会能牵头实施房屋鉴定的工作。但同济社区居委会因事未到场,未能做出正面回应。
“房子建筑质量太差,多家住户房屋内部出现破损。”家住南桂西路36号1座4楼的何伯同样诉说了老楼维修难的苦恼。他住的楼房在1988年建成,是桂城原工程师宿舍楼,大楼外墙更出现石灰剥落现象。既没有物管公司,也没有维修基金。
桂园社区曾先后组织老楼40户居民开了三次会。楼房老街坊的退休金普遍只有3000元一个月,数十万元的维修资金负担很重,所以维修的事就搁置了下来。
居民代表谷文浚居住在圣堂二街,多年来外墙批荡脱落曾砸烂汽车,十分危险。他表示自己在几年前有参与住户意见征询的工作,但后因为有3名业主不同意维修,后不了了之。
来自后街社区居委会代表刘瑞珍表示,在圣堂二街15号外墙批荡剥落问题上,居委会曾做过不少工作,有邀请建筑人员进行工程定价,由居委会逐户上门征询意见。但这栋楼居住的大多是无法承担维修费用的老人或者是无法表决的租户,已搬出去的业主则大多不同意维修。
谷文浚表示理解居委会的“难做”,此次参与社区议事厅,他希望能寻求值得借鉴的经验,将自身所居住的楼宇问题完满解决。
焦点2、有何自治模式可借鉴?
社区居民遇到老房屋维修等问题时,一般会去找居委会解决。其实除了这种途径,居民还可以通过自治的方式,比如南海桂城桂园社区的水运大院成立自治小组和禅城张槎东便社区成立社区议事会来商讨解决各类事务。
热心人士站出来
有着11年居民自治经验的桂城水运大院自治小组成员、81岁高龄的根叔介绍了大院内的楼宇、场地及有关物业维护保养的经验。
“我们也有维修楼宇和场地,但实际开支4800元。”根叔介绍,这些费用用于雇人拆楼顶的危险围栏、砌墙和疏通下水道等工程项目。维修楼房很多工作都是由自治小组成员带头干,而业主和居民也自觉投身参与。
根叔的话,让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物业管理科副科长邝竞开颇有感触,“水运大院的自治小组相当于一个准业委会的性质,效果很直接。”
邝竞开表示,一个小区关键不是有多少问题,而是多少人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后街社区居委会代表刘瑞珍也认同此观点,“得有几个热心肠站出来,带领所有居民一起努力才行。”
社区议事会可借鉴
张槎东便社区议事会成员廖志新说,去年居委会牵头成立了社区议事会,成员由社区党总支部、居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包括居民代表、非户籍居民、物管公司、业委会等,实行义务劳动制。
议事会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在会上讨论协商,根据多数成员的意见来做出决定。
廖志新说,经议事会反映的问题,居委会都很用心去解决。不过,当牵涉到钱的问题时,大家都很头疼。“继落实改造花圃和铺设燃气管道两项工作后,议事会目前商量开展第三项工作,即粉刷楼道、外墙等地方,翻新楼房。但钱从哪里来,令人很头疼。”
为此,廖志新特地在现场向住建部门询问,房改房是否也能使用住宅维修基金等事宜。
部门指导更有效
“小册子包括了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建立住宅专用维修资金的账户,如何才能使用账户的资金,通过什么程序,可以翻翻小册子。”邝竞开现场给居民代表派发《物业管理100问》,给大家书面介绍业主大会、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等多项指导知识。
对于桂城水运大院业主物业管理组的自治经验,刘瑞珍感叹,其实解决老房子问题还是需要有人牵头,目前后街居委会就是担任此角色,但更重要的是居民之间相互团结,认识到利益与共才能更顺利。
焦点3、“熟人社区”是方向?
“为什么水运大院不用第三方财务来监管?因为他们的收支是公开透明的,居民彼此间信任,有说服力。”桂城社区管理处的王小姬介绍,桂城以创建“熟人社区”的方式来推动小区管理,“熟”才是解决社区问题的基础,像根叔这样的居民代表,魄力可能比一些部门工作人员还要强。
王小姬认为,“解决社区事务时,政府部门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居委会也只是负责协调,居民代表才是主导力量,他们的问题由他们说了算。”对于解决房屋维修等问题,王小姬认为,居民首先要相互熟悉,彼此信任,把小区当成一个家,有社区共同体的感觉和归属感。
“要有热心的居民代表肯自愿站出来,这样才能推动小区自治。”同样来自桂城社区管理处的林锡楷介绍,桂城大力推广“熟人社区”模式,通过培养居民的责任感,才能使整个小区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对老房子维修难问题保持关注并跟进研究。”市社工办社会与社区建设指导科科长陈明洪则指出,老房子所在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学会借鉴其他社区好的自治经验和方法。陈明洪建议,“除了‘社区议事厅’,政府部门还要发掘其他与居民互动、交流的渠道。”
对于打造“熟人社区”,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的理念,梁姨和谷文浚都认为值得借鉴,但需要一个漫长的沟通过程。
记者观察:居民自治意识唱主角
在本期“社区议事厅”中,有一个被参与者频繁提到的关键词:居民自治意识。老房子维修困难,显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而在各方的深入讨论之中,核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老社区中,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流动人口,缺的,还是居民自治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自治意识在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区良性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中,设施齐备的新小区尚且有成立业委会来行使公共管理权的需求,更何况问题多多的老社区?硬件设施要维修,但居民的自治意识也需要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谁来为老房子的周身病痛问诊?这个问题有很多个回答,但排在首位的,始终是居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居委会协调这些必不可少,但居民还是主导力量。
因为这是自己的家园,自己才有“话事权”。修好房子是一时之需,但共同的维护则是细水长流的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楼长制、自治小组等都是目前老社区实现自治比较有效的方式,可见,实现居民自治的途径并不缺乏,关键还在于居民的自治意识。或许有个热心人站出来、牵个头,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只是万事开头难,就算开了头,也是孤掌难鸣,大家齐心协力来配合才走得更远。
短期来看,老房子维修,关乎居住其中和周边居民的安全。可是,这些出现维修难问题的社区,大多数都有老房子“空心化”、流动人口多等现象。在这样的社区氛围中,连归属感都很难寻觅,更难说居民自治意识了。
长远地看,这背后还隐含着城市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在人口迁徙流动加剧的社会中,社区管理模式如何创新和构建,如何增强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认可度。
这是一个新的考验,也有人正在尝试。例如,桂城社区管理处试点推行的“熟人社区”模式,即使流动人口多,也有构建符合社区特点的流动文化的可能性,关键是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