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尽管
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但重点城市仍在优化土拍规则,以刺激市场活力。央企和地方国企继续主导拿地,部分城市通过收回闲置土地助力房企。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出色,拿地金额位列第三。

n
在2024年的前三个季度,尽管房地产市场整体上较为低迷,但一些重点城市依然积极进行土地拍卖规则的优化,希望借此带动市场活力。今年1-9月,TOP100房企累计拿地总额为5324亿元,同比下降38.1%,这个降幅虽然很大,但相较1-8月已经有所收窄。尽管市场低温持续,政府和企业对土地的供需均有所减少,但在一些热点城市,优质地块的竞争依然激烈。但整体来看,底价出让仍是常态,成交楼面均价和溢价率均有所下降,市场的主力依旧是央国企和地方国资。
三季度,多个重点城市相继调整了土拍规则,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例如,上海取消了部分地块的土拍地价上限,深圳也推出了未设地价上限的地块。此外,合肥和昆明等城市通过调整容积率计算方式,提高了实际得房率,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升土地市场的活力和透明度。同时,一些城市通过收回闲置土地,帮助房企改善土储结构,这种方式为解决土地库存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央行也提出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的政策,若能得到专项债和再贷款的支持,将有效改善房企现金流。
从多个城市群的表现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今年1-9月的拿地金额中跃升至第三位,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活力。而在重点城市的拿地竞争中,央企和国企仍占据主导地位,民企则在重点区域补充土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土地拍卖成交金额较高,显示出这些地区在市场低迷时期依然有强劲的竞争力。
尽管房地产市场整体面临挑战,但部分城市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创新,仍然展现出一定的活力。粤港澳大湾区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成为市场中的一大亮点。这一地区的成功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尤其是在如何通过政策和市场结合来刺激活力方面。未来,如何在市场低迷中寻求突破,将是行业的主要课题。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但民企通过深入特定区域,仍有机会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从政策层面看,央行鼓励通过专项债和贷款支持来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或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n